
周建坤用割草机除草。图片来源:湘潭晚报 记者 欧阳天 摄
自幼左耳失聪,湘潭县杨嘉桥镇西花村的周建坤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,靠着勤学好问、踏实肯干的劲头,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,过上了事业、家庭双丰收的幸福生活。
干事业的一把好手
高中毕业后,周建坤拜师学习泥工,学徒三年后,他就自己干起了小包工头。三年后,他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——15000元,成了当地少有的“万元户”,这一年,他才24岁。他用这笔钱修建了一栋四间红砖平房和三间猪舍,娶了妻子。
作为家中长子,周建坤还帮助兄弟成家立业,并带两个弟弟承建当地民房。白天,他在工地做工,早晚就帮助妻子养猪。
1997年,周建坤扩大生猪养殖规模,不过,因为没有做好防疫工作,下半年出现了猪瘟,遭受了惨重损失。在镇残联的帮助下,周建坤最终渡过了难关。随着行情好转,他的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,第二年,存栏猪达到200头。
2000年,他开始摸索养殖公猪,进入配种行业。“传统配种致富慢,必须通过科学技术才能快速走上致富路。”通过不断学习、摸索,周建坤成为当地最早掌握人工配种技术的养猪能手,并于2010年成立了杨嘉桥镇母猪人工授精站。
从书中汲取知识
周建坤是如何将事业一步步做好的呢?
“离不开读书!”周建坤的妻子刘君玉带我们走进自家房子,里面满柜子都是书。她告诉我们,丈夫一直爱看书,刚开始养猪时,他就特意订阅了生猪养殖方面的书籍杂志,一有闲余时间就钻到书里,从中汲取知识,解决困惑。
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,周建坤还兼顾种植业,十多年前他就承包了20多亩田种一季稻。后来,通过湘潭县残联组织的花卉苗木培训,受点拨的他又改种苗木和花卉。“为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,他又订了不少杂志,日夜钻在上面。”如今,他们家的苗木和花卉郁郁葱葱,他还自己设计了各种造型。
“我就是他的耳朵!”
左耳失聪,周建坤如何与人交流?
“我就是他的耳朵呢!”刘君玉说,丈夫虽然听不见,但是性格开朗,喜欢交谈,结交了不少朋友。
“他听不清,我就像一台扩音器,将声音扩大后在他耳边再播放几次。”刘君玉乐于这样做,在她的眼中,丈夫虽然不听见,视力也不好,但他心里有一本生意经,家里全靠他盘算呢!
在周建坤的影响下,两个女儿也成绩优异,都毕业于重点大学,这也是夫妻两人引以为傲和奋斗的动力。(湘潭晚报记者 廖艳霞 通讯员 陈扬佳 楚宇)